2011年4月29日 星期五

考驗耐性的學生訪問

自從新高中學制於前年開始出現,光陰似箭,今年第一批學生就要開始應考了。其中一樣讓人頭很大的事件,就是專題研習。
在蚊型民間團體工作的小妹,亦飽受學生訪問邀約的「困擾」。與其他知名度較高的團體,例如「環保觸覺」相比;小妹服務的團體,已經可以稱的上是乏人問津,但亦平均每月有5-6次訪問邀約。先不論是否全數接受所有訪問,單是看這些同學邀約訪問的態度,足以令人吐血身亡十次或以上。但礙於要保持服務團體的形象,小妹在回應時,亦需彬彬有禮、大方得體,亦令「吐血指數」直線上升,幾輪電話及電郵往來之後,必需要運起內功以療傷勢。

1. 弄錯訪問對象的背景資料試想想,假如閣下在Nokia當客戶服務,有一天有人跑來問你︰請問是蘋果公司嗎?我怎樣啟動Iphone的3G功能呢?你當然會告訴他︰這裡是Nokia,不是蘋果。然後對話當然可以結束。

可惜,蚊型團體的命運,要比Nokia坎坷得多。因為當你告訴對方,你找錯了團體,對方仍然可以完全不明白︰既然Nokia賣的都是電話,為什麼就不能回答他「怎麼開啟3G功能」這個問題。假如這是電話對話,他會「自動波」進入下一道問題的提問,這時候,想他明白訪問並不能完成,為免浪費大家時間,請盡早收線;要比告訴一個在賭台前輸了30萬的賭徒︰「你再賭落去只會輸更多」更難。

2. 以為訪問對象是上帝,即「全知」和「全能」常見情況是,假如學生做的題目是︰「探討環保政策在香港推動的可能性」。那他訪問的其中一道問題,就必定是「你認為/你怎樣看/你怎樣評論/你覺得--環保政策在香港推動的可能性--如何?」然後另一題必然是「你日後會怎樣推動香港的環保政策?」

嘩咩事呀?而家我黎幫你做功課呀?係咪你考出黎個Grade同埋張Cert會俾返我先?

3. 限時作答有兩種「款式」,一是說訪問只會為時約三十分鐘,但一看他們所列出的訪問題目,一共五題,每題都是一道可以花三年時間做的博士論文題目。如「香港長者的概況」、「政府有關長者的政策能否有效惠及有需要的長者」。作為被訪團體,最基本的責任是要講出全部,除非閣下蓄意扭曲實況、仿如政府高官回應記者提問那樣閃爍其詞;否則要認真回答任何一題,至少要花15分鐘。試問這樣如何在30分鐘內完成訪問?

另一款是發出「指示」,要求小妹於接到電郵兩週內回覆或安排進行訪問。嗯,有點象「欠租通知」︰閣下請於接信後14日內繳交欠租。不同的是,小妹及敝會,均與你無拖無欠,憑什麼給我來個最後通蝶?

寫到這裡,突然醒起,還有一回驚天地泣鬼神的經驗︰話說某星期五晚上九時許,正在焦急地趕工,希望可以盡快下班之際,突然電話晌起,以為是同事來電(哪有人晚上九時還會來電查詢?)便順手接聽。豈料電話一端是陌生聲音,自稱是某間位處城市的大學的學生(不是中學生!),然後,便開始讀出第一道問題︰「請問貴會認為……」天哪,他連接電話的人是誰,都不打算了解,便開始進行電話訪問了!!自此以後,所有於辦工時間以外打來的電話,我一律不接,要找我的人自會致電我的手提。

4. 老奉要覆雖然敝會,與及很多其他蚊型團體,存在的目的都是為促進公眾利益,但請不要誤會閣下的利益自動會等於「公眾利益」。團體的資源(特別是人力)一般相當有限,要死慳死抵、Wer 爛塊面、低聲下氣、左撲右撲,先可以搵到足夠財政資源去請職員及租會址(還有水費電費電話費上網費等等)。對於小妹來說,OT己是生活,假期及晚上都要開會、搞行動,平時上班還要應付政府各部門的行政要求、公眾及會員的查詢及求助、協調會內運作等等,但為了社會公義,通常都不會太計較。

而應付每一個訪問,我估計過,單是我一人,連覆電郵電話、約受訪者(同學都很喜歡有類似「主席」的「權威」物體去回覆他們的題問)、準備資料、訪問本身,合共需要至少三小時。「受惠」的,只是一名中學生。

而同樣的時間,我已經可以接受一間中學或大學的邀請,到他們的校園內,向60至500名學生,介紹某個社會議題或概念。

而用接受兩個訪問的時間,我已經可以在網上發表一篇文章,解釋某個社會議題或概念,可以看到的人,數以千計。

我曾經讀過某些大學生的訪問邀請,表示希望探討法律上對於強姦定義只會令男性而非女性被判有罪。當我要求索取進一步資料,例如他們所參考的文獻、以及該研究會向哪些渠道發放等問題,得到的回覆是由於保密性,暫時不會向我透露。講真,果刻我真係堅扯火,因為「保密性」是保障受害者不會因為公開身份而受到報復的一項協議,而你從事的研究乃係與香港法律相關,係公眾利益所繋,假如你連訪問的對象都不願意公開這些資料,我必需質疑你們訪問的動機,亦因此,我代表敝會,拒絕接受訪問。

請問大家,假如你是職員,當你的工作已經是堆山積海,OT至不知何時才可下班時,這寶貴的三小時,你會選擇用來幫一名學生完成他的專題研習功課嗎?假如你是捐款者,你願意你捐出的三小時職員工資,只是用來完成一名中學生的功課嗎?
各位同學,請問你憑什麼認為,你的訪問可以促進公益?請你在邀請團體訪問前,好好想一想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